Thursday, October 25, 2007

談電影

以下文字皆摘自<星洲日報>網頁(http://www.sinchew-i.com)

電影普及.電影沒落
updated:2006-02-14 00:00:01 MYT

70年代後,邵氏兄弟公司開始將重心移到香港,一群本地電影工作者在烏魯雪蘭莪成立了“Studio Merdeka”,直到1980年總共出產了89部電影。然而後來外國電影大量引入,不論是好萊塢電影、香港功夫片或台灣文藝片都大受歡迎,也打開了本地影迷的眼界。

後來,邵氏兄弟公司撤資,電視開始普及,導致本地電影業逐漸沒落。從1975年至1993年期間,本地電影業總共只出產了195部電影,平均一年出產10.8部。政府也在1981年成立了國家電影局,製作了近百部電影,但是水準參差不齊,反應也不盡理想。

雖然本地電影在一些國際電影展,尤其是亞太影展有所斬獲,但是本地電影的受歡迎度也大不如前。好萊塢電影是現今電影院的主流,再來也是香港、寶萊塢等外國電影,本地電影上映的機會少得可憐,而且常被抨擊技術素質不佳。

晉三蘇丁認為,電視機的廣泛使用造成當年電影業的沒落,因為本地製作的電影大概一兩個月左右就有可能在電視上播映,他們根本不需去戲院。

“以前邵氏兄弟的作品如果沒有在戲院播映兩、三年,就不會在電視上放映,現在情況卻不一樣,加上光碟盛行,盜版猖獗,家庭戲院也開始流行,現今的本地電影業依然不見起色。”


星洲日報‧焦點
--------------------------------------------------------------------------------
大馬電影業的春天再現?
updated:2006-02-14 00:00:03 MYT

1898年,一個荒謬好笑的情景在吉隆坡上演了。電影《Jubli Intan Ratu Victoria》在吉隆坡公開放映。這在馬來亞是第一次,觀眾大開眼界。電影放映完畢,觀眾紛紛到熒幕背後尋找熒幕上出現的人物,卻怎麼也尋不著。他們感到震驚,以為這是魔法、巫術。電影魔法從此在馬來亞施開,人民多了一個追求娛樂、抒發感情的異想世界。

電影夢在人民心中滋長,開啟了馬來西亞起伏的電影史……

1910年,數名中國商人在馬來亞各大城市建立戲院、在郊外開設流動電影院,播映入口電影。電影開始走入民間。第一部馬來電影在1938年誕生,由Motilal Chemical Company製作,以愛情故事為題材。1938年,上海邵氏兄弟前來新加坡和馬來亞設立電影公司,投入製作、播映及分配電影,並在新加坡AMPAS路設立電影製作廠,建立宿舍,從此建立了馬來電影王國。

該公司早期出產的電影包括《Bermadu》、《Hancur Hati》、《Ibu Tiri》、《Topeng Shaitan》、《Mutiara, Terang Bulan di Malaya》等等。邵氏兄弟製作的電影大受歡迎,也打響了名頭。

雖然邵氏兄弟曾在日據時代被日軍利用,拍了一些日軍宣傳電影,不過邵氏兄弟在戰後重修AMPAS路電影製作廠,並成立了馬來製作公司。之後的《Singapura Di Waktu Malam》、“《Chempaka》、《Pisau Berachun》等電影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一代巨星的誕生

1948年,一名叫查卡里亞的年輕人從檳城來到新加坡,也開始了本地最出色電影藝術家的非凡銀色演繹生涯,這位年輕人擁有悅耳的歌聲、出眾的演技,以及多方面的才華,他後來成為最為人知的本地傳奇明星——P.南利。他的電影風靡了馬來西亞,也創造了本地電影業的巔峰。

後來,另外一家大型電影公司國泰KERIS在1951年誕生,成了邵氏兄弟唯一的競爭對手。這兩家公司利用他們的電影院牢控了整個電影市場,以片廠制度方式製作了不少高素質馬來電影,也跨入了馬來亞最輝煌的電影時代。

50年代及60年代初正是馬來電影的巔峰期,兩家公司平均每個月可出產2部電影,而且票房相當可觀。許多明星及導演誕生了,包括晉三蘇汀、奧斯曼古曼迪、拉蒂法奧瑪、拉欣拉查里、阿末亞丁、蘇海米巴峇等等。這時也冒起了數家電影製作公司,如:United Film Production、Shah Film Productions及Nusantara Film Company,各自製作了約10部電影,馬來亞電影業一片欣欣向榮,成為一代的東南亞電影王國。

星洲日報‧焦點
--------------------------------------------------------------------------------
另一個美麗的開始
updated:2006-02-14 00:00:00 MYT

本地電影業面對的另一大衝擊便是無法對抗好萊塢及香港等外國電影的競爭,觀眾選擇多了,就要求更高的素質、更高的水準。

他說,本地電影還有另一個毛病,就是常常抄襲好萊塢、香港電影的故事及元素。事實上我國社會有著許多屬於自己的故事,多元文⑵O我們的本錢,沒有善用而抄襲他人的故事,是遺憾的事。

“電影業本來就是市場計算的工作之一,以前電影公司必須抓緊觀眾的口味以及流行的趨勢,現今卻缺乏這樣的用心,我們只有製作人民可以認同的電影方能繼續在國內市場中尋求突破,但問題是本地觀眾看來對本地電影鍾情的程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他指出,我國現今有300家影視製作公司,但大多數都不是拍電影,主要是製作私人公司的宣傳片、電視節目、紀錄片,當中也只有只有15間公司較為活躍。

本地電影短短七十多年的發展史中,我們曾經擁有輝煌的時代,有東南亞好萊塢之勢,但是卻迅速走下坡,甚至許多人都忘了這個輝煌的年代。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及撥款發展電影業,成果始終不大,甚至追不上東南亞,尤其是泰國的競爭腳步,這可能是個最壞的時代。

本地商業電影衝不出外國市場,在國外影展斬獲不多,獨立電影如《SEPET》、《美麗洗衣機》卻頻頻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尤其是《SEPET》在國內也獲得極大的回響。本地電影也不再限於馬來電影,拍電影的機會開始涌現,這也許才是馬來西亞電影另一個時代美麗的開始。

星洲日報‧焦點
--------------------------------------------------------------------------------
少了一顆星
updated:2006-02-14 00:00:02 MYT

現任大馬電影局主席,也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輝煌時代的巨星之一——拿督晉三蘇丁表示,當時整個電影工業及電影公司的系統化運作正是現今所欠缺的。“那時主要是由邵氏兄弟及國泰兩家電影企業公司壟斷,這兩家公司都很系統化地製作電影,公司擁有大型片廠,完整的設備,幕前幕后無論是演員、電影工作者都是受聘員工,簽下數年的合約,定時領月薪。現今的幕前幕后電影工作者都是以合約形式合作,製作方式也不一樣,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沒用固定的班底。”

晉三蘇丁說起那時代的情景,有許多特殊情感的緬懷。“那時拍電影可說是非常高調的事,拍外景可能就需要5輛羅里運載器材,整個團隊浩浩蕩蕩出發,大家都知道有人要拍電影了,非常熱鬧!現在可不一樣,攝影機、器材都小小的,拍電影就顯得比較低調了。”

“我們的運作是制度化的,甚至要打卡。沒有拍戲的日子﹐演員需要進行訓練,包括騎馬、聲音訓練、舞劍、武術、唱歌、跳舞等等,喜劇、悲劇的表演技巧全都要掌握好,還要學駕車,學如何以最有型的姿態抽煙、喝水,十八武藝樣樣要精﹗”

他認為,這是拍電影的事前準備工作,演員應該隨時準備好上陣;但是,現今電影的演員尤其是主角很多時候是沒有經過演技訓練的當紅歌手,這造成他們的演技比當時的電影粗糙。

晉三蘇丁堅持,“歌手是歌手,演員是演員﹗電影業需要的是一個出色閃亮的明星,如李小龍、P南利,這才可讓電影業發光﹗”

他感嘆的是,現在本地電影業缺少的就是一個電影明星——一個風靡全國人民,甚至東南亞市場的明星。

星洲日報‧焦點
--------------------------------------------------------------------------------
我們的電影(中)

發掘文化寶藏重建
大馬電影王國
updated:2006-02-14 00:00:02 MYT

美國、香港、印度、韓國、法國,甚至鄰國泰國都示範了一個蓬勃電影業為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除了旅遊業、電影業、娛樂事業所帶來的利益外,文化的影響和國家形像的提昇都展現電影夢工廠的力量。

我國政府自然不會忽略電影業這片文化寶藏,更何況大馬曾經展現“東南亞電影王國”的潛力。政府成立國家電影發展局就是要全面推廣國內電影業,只是在官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下,該局始終無法發揮其重要的角色。

期待國家電影政策

2000年9月8日,政府推介娛樂城(E-VILLAGE)計劃,在雪州龍溪興建一個耗資30億令吉,佔地485公頃的娛樂城,以提供國內外電影工作者一個良好設備的電影製作工廠。當時,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和國際巨星成龍還為該娛樂城開幕,全國人民都對政府的這項計劃寄予厚望,國內電影業有望創造一個高峰。

誰知娛樂城帶來的是一個災難,這項由娛樂城公司(EVSB)負責工程的計劃,原定於2007年竣工,最後卻因為管理1不當以致債臺高筑,娛樂城在第一階段便已擱置至今。最後電影王國夢想破滅,政府在該地改建馬來西亞生物谷。當年許多電影人和人民都對該計劃有太多的期望,最後失敗收場讓人失望及嘆息。

國家電影發展局(FINAS)主席拿督晉三蘇丁認為,娛樂城失敗的重要元素便是將是全部計劃交由外國人負責。

“他們不了解我們本地電影要的是什麼,邀請美國人、澳洲人負責工程設計,這是一個本地電影工廠的計劃,他們卻以他們本身的文化去設計,沒有本地色彩,最終在其他管理、資金元素下變成一項白象計劃。

晉三蘇丁強調,該計劃本來應該交由本地對電影業了解的人去做,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想要的東西,任何電影計劃應該需從本地角度開始,而本地獨特的文化便是一個買點。

“外國公司不會到西方色彩的娛樂城拍攝,他們來馬拍戲,寧願去浮羅交怡島、吉蘭丹更有馬來西亞色彩的地方拍。如果是一樣的環境,他們可以在自己國家拍,幹嗎來馬來西亞﹖”

他說,政府在未來電影發展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立法限制院線壟斷局面外,有關部門包括該局已重新調整步伐,擬定一個國家電影政策。

“電影業是一個需要重大投資的企業,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推行一項國家電影政策。首先要做的便是製作高素質作品,以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泰國電影已經證明他們有走入國際市場的潛力,電影本來就是一大商機。我們可以先從東盟市場開始,這已經是個非常大的市場了,成功後再將眼光放在全球市場。”

他說,國家電影發展局正策劃國家電影政策,希望明年正式可去實行。該政策首先要做的是加強和建立更多的電影設備,並且設立國家電影檔案單位,以收存和記錄國家電影史和所有本地電影。

今年中才上任國家電影發展局主席的他對國家電影未來發展充滿憧憬,從演員、導演,製作人、上議員至國家電影發展局主席的他也打算終身為大馬電影而打拼。

“我將我的一生奉獻給大馬電影,貢獻每一份力量,直到我死去﹗”

星洲日報‧焦點
--------------------------------------------------------------------------------
大馬電影應衝出海外
updated:2006-02-14 00:00:01 MYT

文化、藝術及文物部長拿督斯里萊士雅丁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該部已經在大馬第9計劃中獲得撥款,以通過國家電影局建立足夠高科技的電影設備。

“我們希望國內電影工作者可在國內以合理的價錢完成電影製作工作,我們不想看到國內的電影工作者因為需要更多的設備而遠赴國外進行製作。”

他也希望國家電影發展局設立更多完善的設備後,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將會開拓國內電影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效推動電影發展﹔而政府將會鼓勵國家電影局進行一系列的培訓計劃,培訓演員、導演、幕後電影工作者,尤其是編劇。

“我們需要更多的傑出編劇,因為一部電影的成功絕對與精彩的故事息息相關,我國是個擁有許多故事的國家,但是國內作品卻無法體現故事的精彩和創意。這是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因此我們可能將會聘請國外傑出的編劇培訓我們的編劇。”

他認為,這兩年內設備的建立將可彌補技術上的問題,但是我國電影業需要更多說故事的人,將本身多元化的背景融入故事里,包括將以涉及所有種族的故事為主題,有關他們生活衝擊的不平凡故事,加上一些創意,將可以吸引人看電影市場,這是必須嘗試的努力。

“大馬電影應該以衝出國外為目標,就如韓國、泰國和印度電影一樣,這些國家作品故事和技術都非常吸引,尤其他們的故事非常精彩,以人性為創作故事的出發和角度,再加上本身的文化元素,具世界觀的概念已經突破宗教和文化的隔閡。”

對於政府對於不符合國情如同性戀元素的限制,他說﹕“我們應該接受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但也要拒絕一些不符國情的意見。我也不喜歡我們的電影推廣同性戀等不符國情的文化,不過同性戀可以成為戲里的故事副線或傳達不鼓勵同性戀訊息的故事我們都可接受。”

他始終認為電影主題是電影成功的元素,還有觀眾對於電影內主題和文化展示的認同,如泰國電影可獲得大眾的支持,主要是因為獨特的文化和呈獻方法,它展示泰國吸引人獨特的文化。

“所以我們下一個努力的是製作更多的記錄片,因為至今我們沒有一套代表性的記錄片作品可展示我們多元種族的文化。我們有許多電影和電視製作,可是關於大馬文化的記錄片卻是少之又少。我們需要創作更多的文化紀錄片,展示國內多元文化的背景,讓外國觀眾看看馬來西亞最精彩的一面。”

不過,他也坦承,國內太多執法單位,如電檢局、宗教局等給予太多限制,造成電影創作的許多不便。

“我國在電影創作主題和內容上有許多限制,就連拍鬼戲也不行,一點敏感部份也不能,因此我們也要教育電檢局A必須脫出那框框,太多限制會只會造成發展電影的困境。”

他坦承,我國市場太小了,在面對國外電影的競爭之際,全國大概只有60萬人民會去電影院看戲,國內電影院也很少,只有巴生河流域有較足夠的電影院,吉蘭丹、登嘉樓甚至沒有電影院。

他指出,政府將會在未來向引進我國的外國電影征稅,並將收到的稅作為國家電影發展基金,然後可能強制性規定電視臺播放本地製作作品。

他說,只有重新評估和認清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大馬電影業方能決定未來的發展。

星洲日報‧焦點
--------------------------------------------------------------------------------
本地電影發展的推手
updated:2006-02-14 00:00:00 MYT

國家電影發展局(FINAS)

國家電影發展局成立於1981年,國家電影發展局是政府發展電影業及培養電影人才的主要機構。它是政府發展電影的主要管道,因此國家電影發展局也扮演推動國家電影政策的角色,包括設立輔助金、電影貸款基金、準備先進電影設備於本地影人。

國家電影發展局現附屬於文化、藝術及文物部,近年來除了製作本地電影、舉辦培訓課程外,也在今年舉辦了亞太影展,角色逐漸多面化。不過,國家電影發展局並沒有參與電檢部份。

國家電影局(FILEM NEGARA MALAYSIA)

國家電影局前身為馬來電影單位,成立於1963年,主要是製作國家政策宣傳片、紀錄片與一些與國家發展有關的長片。

國家電影局宗旨列明是通過電影和紀錄片方式記錄國家重要事跡,並且通過這些影片向國家人民宣傳國家政策、傳達訊息和醒覺,因此所製作的劇情長片並不多,近年來較為知名的有2002年的《EMBUN》。

國家是附屬於新聞部的一個機構,所製作的短片、宣傳片也主要是通過國營電視臺播映。

星洲日報‧焦點
--------------------------------------------------------------------------------
我們的電影(下)

獨立電影熱潮
updated:2006-02-16 00:00:02 MYT

獨立電影一詞源自于英文“independed film”,它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獨立製片電影。好萊塢在大製片廠制度、明星制度、類型片模式等逐漸成型後,成為完整電影工業的代名詞;然而電影工業過度發達,必然會損害到電影藝術的發展,因此有一批藝術家開始不考慮商業利益,將電影的本位回到最初藝術的定位,憑個人理念為標杆,自籌資金開始創作。這種創作被冠上獨立電影的名頭。

從當初被視為反叛的理念,到後來蓬勃發展至一個電影創作體系,獨立電影在美國已經成為好萊塢商業電影世界外的一個電影藝術創作天地。

記錄大馬電影的一個時代

馬來西亞獨立電影在70年代就開始出現。烏威、蘇海米巴巴、曼蘇布爹等馬來導演以獨立電影訴說馬來西亞人的壓抑和社會現象,只是當時獨立電影並沒有掀起極大的回響。然而,近年來DV(數碼攝影機)風行及普遍化後,拍電影已經成為不是動輒幾百萬令吉的事情,任何人只要有DV機,就可以實現拍電影的夢想。

於是,越來越多人去拍電影,短片產量不斷提昇。除了人才涌出外,本地導演以有限條件和設備製作的電影和短片頻頻得獎也是另一種刺激素,獨立電影《SEPET》在電影院播映後,更引起各方的矚目與共鳴。《SEPET》導演雅絲敏阿末大呼,這股獨立電影力量和具才華的獨立導演將會是本地電影未來發展新勢力,對國家電影發展將有極大影響。

馬來亞大學媒體研究院電影系教授瑪哈迪就稱這股電影新勢力為“DV獨立電影人”。

“馬來西亞幾乎所有電影都是以獨立電影製作,為何獨立?那是因為製作人在各方尋找資金再進行獨立製作,並不是由一個大型片廠式的電影公司製作。”

這些“DV獨立電影人”沒有向國家電影發展局申請放映執照,電影沒有在電影院放映,也沒有通過電檢局審核,一般是通過辦活動管道或小放映室等私人性質方式播放,所以與一般獨立製作不一樣。

“這與美國不一樣,他們不會在商業管道放映電影,或交給一個發行商,不過他們因為沒有商業考量,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創作,這本來就是獨立電影最可貴的地方。”

美國許多獨立電影與電影公司合作下都可擠進主流院線放映,當中許多人熟悉的《臥虎藏龍》便是以獨立電影製作方式完成。然而,在馬來西亞,許多人對於獨立電影的印象就停留在技術粗糙、沒有獲得官方批准或實驗藝術電影的層面。

事實上,馬來西亞獨立電影發展還未形成強大勢力或系統化的環境,不過獨立電影卻是許多電影愛好者及電影工作者發揮及展示創意的創作空間﹔而且政府沒對獨立電影設下法律限制,所以他們可以較自由地創作他們的電影。類似《BIG DURIAN》這種題材敏感的電影,一樣可以通過私人管道放映。

瑪哈迪就認為﹕“DV電影是所有對電影有理想者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成本低廉,不需思考資本問題,和所謂的商業極端,它重要的意義便是可展現自己的創作點子和精神。”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記載了馬來西亞電影的一個時代,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收集檔案制度,系統化記錄本地獨立電影,記錄這個時代。”

星洲日報‧焦點
--------------------------------------------------------------------------------
不只熱潮,是文化的延伸
updated:2006-02-16 00:00:00 MYT

許多獨立電影偏向於作者電影,會有風格上的要求,可能也有實驗性的追求,它的出現可能是對現今千篇一律的主流電影感到失望和反叛的表現。只是,當獨立電影真的與DV電影劃上等號,大量人去拍攝電影時,我們也看到獨立電影水準的參差不齊,過於實驗性導致實驗電影走不進人群。

AI FM電影節目“安全考古地帶”主持人張吉安就認為獨立電影要掀起的不該只是一陣熱潮,而是文化的延續。

“如果熱潮已過,獨立電影文化就沉寂了,那不會帶來多少意義,所以他們需要長期拍戲。如果要走得長遠,拍的電影需要群眾的共鳴。”

他坦言,獨立電影放映會的觀眾群似乎都是同一批人,這是一個隱懮,電影太過重實驗性有時會造成觀眾看不懂。如何找到可引起共嗚的題材,是許多短片或獨立電影創作者都在摸索的。

“獨立電影最終不該成為小圈子的活動,獨立電影需要更多觀眾的支持和共鳴,方可成為本地電影發展的推動力。”

獨立電影導演陳翠梅認為,獲得國外的肯定也許是還不夠的。

“《TANJUNG MALIM有棵樹》在歐洲得獎,可是我始終覺得這是不完整的,因為我拍的都是馬來西亞的故事,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東西,我還是希望拍給馬來西亞華人看。”

走入馬來西亞的群眾,讓更多馬來西亞人看到他們為馬來西亞拍的故事,因此陳翠梅等獨立電影導演近一年來都踴躍出席講座、主辦活動,與更多群眾交流和互動。

“我們不要只集中在吉隆坡,還要推廣至更多地方,甚至嘗試走進校園,我們要聆聽群眾對這些作品的意見。”

“美麗馬來西亞”及“短片創作有限公司”是一班獨立電影導演組織性推動的電影活動,巡迴播映獲得不錯的反應。

參與這兩個活動的獨立電影導演“聲色男女”俱樂部負責人譚偉富認為,這一年來所掀起的獨立電影和短片熱潮的確是前所未有的,巡迴播映引起了懷著電影夢的青年激蕩和回響。作為一個電影狂熱者,他喜見獨立電影所掀起的熱潮,並對這股熱潮和勢力持樂觀態度。

“大家都開始競相拍短片,本地觀眾,尤其是青年會好奇地來看看獨立電影是如何拍的,他們想在這些獨立電影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他說,獨立電影所獲得的回響是一種鼓勵,然而作品的素質和進步才是持續這熱潮的動力,尤其在許多短片導演的作品獲得好評後,他們接下來拍長片會面對更大的挑戰。

獲獎的導演如亞絲敏阿末也完成了《SEPET》後的長片《GUBRA》,這部《SEPET》續集預料在3月上映;何宇恆的才華獲得劉德華的賞識,投資的新片《太陽雨》已經完成拍攝工作;李添興近期展開了拍片計劃,陳翠梅也終於籌備了她第一部長片《LOVE CONQUERS ALL》;蔡明亮也終於會在明年回來馬來西亞拍攝第一部關於自己國土的電影。

明年的大馬電影圈會更加熱鬧,也更加令人期待,只是在這股風潮吹襲之際,回頭看看大馬電影環境,這條路依然不好走。獨立電影的崛起是一陣風潮,也是大馬電影的第一道曙光,下一步要如何走,也許才是最大的挑戰﹗

星洲日報‧焦點
--------------------------------------------------------------------------------
獨立電影貴於實驗精神
updated:2006-02-16 00:00:01 MYT

獨立電影更偏向作者電影的味道,也許技術上無法盡如人意,但是它會注入更多實驗精神,它也是導演在接觸多方面的電影後所做的實驗或理念呈獻。只是,本地一般觀眾對於電影還是有娛樂至上的觀念,加上不熟悉獨立電影,也不接受如此的拍電影方式,有多少人願意打開獨立電影這一道門,還是一個疑問。

獨立電影導演陳翠梅說:“它也許就如文學創作一樣。

“許多人拍獨立電影是因為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就與寫詩、寫小說一樣,要有一套符號與語言。這套語言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讓觀眾與它熟悉,才能達成溝通。”

陳翠梅承認,獨立電影與一些群眾有著一段距離。她的電影表達的是一份簡單的情感,沒有太多的技術和實驗性元素,但是,的確有些獨立電影的導演用比較實驗性方式去拍攝。

“如果我們說不能這樣子拍電影或者說這樣拍的電影觀眾不會,那我們就太早抹殺了它們。觀眾不應該只要求同一種類型的電影,應該給一些實驗性的獨立電影一些時間,不要否定它們的成長。”

不過,陳翠梅說,一開始就將作品貼上獨立電影的標籤,可能是件危險的事,因為電影本來就不需要刻意去劃分類別,製造了特殊的形像,也可能疏遠了一些人群。

“我們希望的是,觀眾認同是這是一部好電影而去看。獨立電影應該存在,但不該變成一種長久的標籤。”

無論如何,大馬獨立電影和短片在這一年來的媒體宣傳和放映會不斷之下,激起了一陣熱潮,就如獲得康城短片獎的大馬籍導演何蔚庭所說的:“風潮是一時的,真的來,就來了!”

他說,目前的好成績自然會引起各界對於大馬獨立電影的關注,也有更多國內外片商邀片,不過,導演必須認知:一部電影的成功畢竟是短暫的,如何堅持下去以及保持電影的素質,才是下一步的挑戰。

“導演應該將眼光放得更遠,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就要繼續規劃,這才能將這風潮持續,也才會有深遠的影響。”

星洲日報‧焦點

No comments: